安庆市重竞技运动训练中心
安庆市体育学校

 招生咨询热线

0556-5036377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学员登录
登录
中心简介(学校简介)
20150831

  安庆市体育学校系由教育体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全市唯一一所全曰制体育类义务教育、中专学校。建于1999年,有着近二十年的办学经验。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训练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学校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拥有体育馆、田径场、标准化教室7间,多媒体教室1间,微机房、阅览室各一间,各项目综合训练馆3个。

  我校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体育教练员力量,教学、训练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学校现有各类教职工共32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6个,正式在编体育教练员8人,聘用体育教练员6人,文化课教师12人。学校现开设运动训练专业及语文、数学、英语、政治、4门文化课课程。


在线报名
姓名
*
电话
*
了解途径
验证码
 换一张
*
提交

2019年安庆市体育学校年度质量报告

 二维码

一、基本情况

安庆市体育学校于1999年8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是中等职业类学校建制。在近二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主线,创新发展,科学训练,狠抓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了赵涛、胡青等一批全国冠军、亚洲冠军。在2014年省十三运会上,我学校共摘得摔跤、武术散打、柔道等项目的30多块金牌,为安庆体育争得了荣誉。事实证明,体育学校能够为我市竞技体育吸收和储备优质体育后备人才,能够承担为省、国家以及体育大专院校输送优秀运动苗子的重任,能够为社会培养各类体育人才,2017年我校成功申办“省高水平体育人才后备基地”。

(一)管理模式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市体育局、教育局合并成立“安庆市教体局”一个单位,我校文化课教师由市教体局统一调配。目前市教体局从其他学校交流10名文化课教师来我校任教。

(二)体校人员编制情况

学校现有各类教职工共29人,其中:校长1名,副校长2名,行政管理人员6个,正式在编体育教练员8人,聘用体育教练员2人,文化课教师10人(走教、交流)。

(三)学校在训运动员情况

学校开设举重、摔跤(含国际跤、自由跤)、柔道、跆拳道、武术(含套路、散打)、拳击、游泳、皮划艇(皮艇和划艇)、赛艇、射击10个大项13个小项的竞技体育项目。学校注册有学籍的运动员共150人。

(四)经费投入情况及来源渠道。

我校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其来源渠道主要是来自于市教体局的拨款,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形式少(只享受国家助学金、国家免学费两种资助形式),学校没有任何校办工厂等经济实体,教育部门没有任何专门的经费投入,学校经费问题始终是制约学校训练、教育和学生生活水平提升的“瓶颈”。考虑到这些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贫困生较多,学校只收取每人每天8元伙食费,市教体局每人每天补贴25元伙食费。目前,经过市教体局的不懈努力,这笔伙食补贴由市政府统筹划拨。

(五)在训运动员文化教育落实情况

我校实行三年制职业类中专教育,目前没有纳入我市教育发展规划。周一至周五的上午安排3课时文化课教育,下午和周六全天安排专业训练。体育学校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管理,教练员同时也是班主任。学校严格遵循运动员文化教育规律,审定符合运动员特点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质量评价体系和教材,把在校运动员分成级,切实保证文化学习时间,确保文化教育和训练竞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几年来,我们严格遵循中职学校规范管理的要求,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加快教学改革进程,教学质量不断攀升。累计向国家游泳队、拳击队、柔道队、解放军队、省运动训练中心输送运动员20多名。另外,我校与省高速公路等用人单位建立了招聘关系,每年推荐多名毕业生到该单位就业。为学生成长成材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二、当前制约我校招生工作的主要原因

生源是学校发展的基本细胞。没有学生,体校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目前,我校招生面趋于萎缩,尤其是重竞技项目招生渠道更为狭窄。且不论选拨优秀的训练苗子和体育尖子,即便选拨文化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双差”的学生也很有难度。这其中除我们主观努力不够外,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容忽视的原因:

(一)缺少对学生及其家长的吸引力。我校开展的大部分项目都是重竞技项目,如举重、摔跤等,对体力、耐力的要求较高,比赛规则多,对抗性强,令很多学生和家长望而却步;通过三年的艰苦训练毕业后,升学、就业等面临困难,没有津、补贴,没有退役金,大部分孩子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许多运动员家庭宁可让孩子早点打工挣钱,也不愿意他们从事这些项目,造成运动员招生面、选材面较窄。

(二)教育部门和老师、家长的工作难协调,关系难以理顺。目前我校招生采取的是教练员带着任务自主招生,将教练员招生情况同金牌包干经费直接挂钩。教练员带着我校的招生简单和介绍信,做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的工作,但学校一方要求教练员出具教育部门的招生通知,加上我市是教育大市,常年教育氛围浓厚,学校迫于升学压力,任教练员磨破嘴皮也不放人,而家长在情况还不明朗的情况下,信任学校老师多于信任招生教练,为招生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我校因办学经费限制,生活、训练环境和后勤服务保障水平有限。目前,我校办学经费全部依托市教体局划拨,经费非常紧张。学校文化学习、生活环境、业余文化活动等条件等,与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相比较,显得捉襟见肘,物质条件非常匮乏。

(四)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目前我校在训运动员已全部购买“学生平安险”,但由于我校训练项目对抗性强、容易受伤的特点,学生因训练、比赛受伤或生病后,除保险公司理赔一部分外,因学校经费非常有限,学生家庭还要负担一部分医疗费用,这还不含康复、营养等开支。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训练时心理上的顾忌,影响训练热情。

按照“办好人民放心、满意的教育”要求,为运动员成长成材创造条件,让家长、孩子放心学习和训练,是当前体校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我们也认识到,目前我校在实施的过程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体校的发展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调研组参考:

(一)做到“两纳入”。按照《指导意见》要求,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做到“双纳入”,即:体校发展纳入全市教育规划;体育办学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目前,通过体校自身的能力争取纳入地方教育规划,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体校无论怎么强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门也不会买账。我们寄希望于国家、省、市教育部门层层把体校文化教育纳入规划,从制度上保证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落实;发展职业教育,必须由财政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目前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非常狭窄,学生运动训练、器材保障、文化学习、后勤保障、医疗卫生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做支撑,建议上级有关部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体育类职业教育,建立体育学校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保证相关经费足额落实到位,确保学校训练、学习、日常生活得以正常运转。

(二)为运动员成长成材开辟绿色通道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学生有奔头、让家长有甜头,为学生成长成材创造条件,始终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我校始终如一追求的目标。基于这一理念,当前市级体育学校的发展空间受到局限。建议上级体育、教育部门,进一步拓宽体育类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加强与省体院、其它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省体院以及省内大专院校的体育系,要在单招方面给予基层体校倾斜,逐步形成以高等教育为导向、以运动学校发展为主体、以体育高中建设为基础、义务教育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一条龙办学体制,形成“一体多翼”的发展格局,创造条件使体育类职业教育的出路得到不断拓宽和延伸,使运动员进得放心、出得通畅,体校得以健康、长效发展。

(三)创造条件让学校师资力量得以提升。

我校由于编制原因,师资力量不足,满足不了正常的教学、训练需要,建议上级部门与人事编制部门一起,根据职业类学校教学特点,对学校行政管理、师资力量、后勤力量分别做出硬性的、规范性的标准,采取纳入财政编制、聘用等多种方式,保证学校需要的师资力量落实到位。文化课教师采取由教育部门委派,或将文化教育委托地方教育部门,按统一课程和标准给运动员上课,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另外,根据当前体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渠道狭窄、交流面不宽的特点,建议由上级部门组织各地体育教师,分时段、分类别地进行学习、培训和交流,拓宽体育教师的知识面和职业境界,提升教学水平,服务于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四)尽早出台运动员教育训练大纲,完善运动员教育训练评价体系

体校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主要目的,其教育模式与普通学校应有所区别,建议在共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标准、评价体系及早制订规范。使体校不仅守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而且不与地方文化教育体系脱钩,学生及家长放心、满意教育才能得以实现。

○二○年一月二十日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联系方式
400电话:0556-5036380
邮箱:1135866872@qq.com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